2005年2月23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质疑质监局公布“放心元宵”
  元宵节前夕,为让消费者购买到放心元宵,北京市质监局抽查了北京19家企业生产的22种速冻米面食品,合格17种,抽样合格率为77.3%。该局公布了北京13家放心元宵生产企业及36个品种元宵(《新京报》2月22日)。
  为让消费者购买到放心元宵,质监局抽查元宵质量是其职责所在,完全应该。但是其公布“放心元宵”的生产企业和品种的做法,值得商榷。
  作为专司质量监督的政府部门,质监局的权威性不容置疑,因此其公布“放心元宵”必然会成为购买者的首选目标。换句话说,质监部门公布“放心元宵”的名单在事实上为某些企业做了最好的广告宣传,任何其它广告形式的效果都不能望其项背。这样一来,也就为一些不法商家提供了不正当竞争的机会,它们会不惜代价去争取成为质监部门“红名单”上的一员,从而产生各种腐败现象。
  笔者的话并非危言耸听,试看今日到处留行的排行榜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。在市场信息调查领域,从十几年前起,由国家机关牵头,实际由企业操作的商业排行活动开始逐渐兴盛起来,以至我们步入了一个无所不“榜”的时代。放眼望去,各行各业都在拿排行榜说事,富豪、文化偶像、城市竞争力、衣食住行、食品家电、鸡零狗碎……无不进入榜单制造者的视野。多少无聊排行榜成了信息垃圾,而制约机制的匮乏造成“排行榜腐败”蔓延,真实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。
  当然,我们不能把质监部门公布“放心元宵”的活动与那些混乱的商业排行榜活动相提并论,但是后者也确实能够给我们一点警示:即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的商家眼里,任何有利可图的事都会成为他们的“猎物”,那些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国家机关当然也逃不脱它们的“追逐”。谁能保证那些国家机关,或机关中的关键人物不会成为商家的“俘虏”呢?现实社会中,公务员搞“权力寻租”并不鲜见,单位腐败也时有所闻。
  其实,为让消费者购买到放心元宵,质监局完全可以公布那些抽查不合格的企业名单,使之家喻户晓,让老百姓在购买时提高警惕。同时也应该对质量不合格企业加以严厉处罚,使之不能危害群众。公布合格产品名单与公布不合格产品名单看似没有什么区别,但是公布不合格产品名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压缩“权力寻租”的空间,从而保持国家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,维护政府的形象。